2025年10月21日,初等教育学院第四届“明日之星”师范风采大赛决赛暨校级选拔赛在特立北502微格教室举行。来自全院各专业的43名学子同台竞技,展现新时代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与教育风采。
本次大赛邀请了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副校长刘清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雷锋实验小学副校长熊觅、长郡梅溪湖中学教科室主任黄星河,我院谢立红、廖海艳、易文颖、兰华、胥娟、谭诗等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学院院长曾晓洁教授亲临指导。
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全院师范生的广泛参与。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43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院级决赛。
本届大赛共设小学文科组、小学理科组和中学组三个组别。赛场上,参赛选手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展现了新时代师范生的专业风貌和教育担当。其中三位选手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学文科组6号选手李诗依的《落花生》一课,以巧妙的教学设计荣获好评。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紧扣文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分角色朗读,让许地山笔下的家庭对话在课堂中生动再现。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争着回答”体会童真喜悦,在父亲“缓缓引导”中感悟花生“默默无闻”的品格。李诗依巧妙引导学生从花生的特性联想到“做有用的人”的道理,并设置“以物喻人”练笔环节,让学生选择竹子、梅花等事物进行写作训练,实现学以致用。整堂课氛围活跃,环节紧凑。教学既有效落实了语文学科素养,又自然渗透了价值观引导,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理念,为观摩者提供了精彩的教学示范。
小学理科组16号选手夏子涵带来的《人的感知与反应》一课,以生动的实验设计和贴近生活的科学探究,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鲜明的科学教学特色。她以“行动大挑战”游戏导入,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眼睛—大脑—反应”之间的科学联系。课堂上,她设计了多个富有启发性的小实验,如水温感知、声音反应、抓落黑板刷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刺激—大脑—反应”的信息处理模型,逐步建构“感官器官”“反应时间”等科学概念。整堂课逻辑清晰、互动频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核心知识,更培养了观察、分析与表达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
中学组的1号选手贺信柔带来的物理课《探究声音的产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以严谨的教学设计和清晰的探究脉络,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贺信柔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课堂上,她组织学生通过让A4纸发声、敲击物体等多种方式观察现象,逐步归纳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规律,并巧妙运用反证法,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停止,声音是否消失”,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整堂课以“用物理方法探究物理现象”为主线,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既突出了物理学科的实证特点,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学科素养与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评委们一致认为本届大赛充分展示了我院师范生的良好专业素养与教学潜力,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创新方向。刘清平副校长在点评中指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浪潮下,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善用智慧课堂与虚拟实验等创新工具,构建更加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场景。”熊觅副校长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基本功依然是教育的根基。一手规范工整的粉笔字,是知识传递与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黄星河主任则对中学语文科目选手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情境创设得当、感染力强,值得其他选手借鉴学习。评委们同时也指出,部分选手在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学生学情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些不足,正是师范生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磨砺契机。
九位评委从教学设计创新性、课堂实施规范性、教态仪表、教学板书等多维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最终,共有16名选手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他们将作为学院代表参加校级“明日之星”师范风采大赛。
本次赛事不仅是一场教学技艺的比拼,更是一场师德师能的淬炼。愿所有参赛选手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继续磨砺师艺、涵养师德,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教育华章,在未来的教育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彭嘉希、王紫璇 一审:郭晶 二审:唐文杰 三审:李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