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日晚 19:00 ,在院会议室123成功举办主题为 “课程何以书写幸福” 的教研沙龙。我院国家级一流课程“幸福学问”负责人、戴小春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院长曾晓洁、副院长唐文杰,系(正副)主任、有省级一流课程、校级金课、院级课程项目者、课程群负责人以及外国语学院教师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唐文杰主持。
唐文杰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幸福学问” 不仅是引导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教育内容,更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并强调,学院在近年来国一流课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如何将 “幸福” 理念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体系,仍是当前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此次沙龙旨在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经验分享与思维碰撞,凝聚集体智慧,为学院国一流课程的持续升级与新一批一流课程的培育注入 “幸福” 动能。
戴小春结合“幸福学问”课程建设的亲身经历,从缘起到研发,分享了课程的实施以及建设的实战路径,详细阐述了课程团队如何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厘清幸福之道器、弘幸福之道,用幸福之器、与时俱进,感受与时代共舞的幸福三个模块,融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育人举措教学中,通过设计 “小学幸福课堂模拟”“家校幸福共育方案设计” 等特色实践环节,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同时,提升幸福能力。她特别强调,一流课程的 “炼成” 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团队持续调研小学教育一线需求,动态更新教学案例,将 “教师的教” 与 “学生的学”、“课堂的知” 与 “生活的行” 紧密结合,让课程真正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幸福的桥梁。目前团队已出版相关教材、发表多篇论文,孵化出国家级课题及省级学生创业项目。学生研发的家庭教育课程、红色故事德育课程落地社区,40余个原创微视频播放量超万次。该课程获得学生广泛认可,有学生反馈借助课程方法缓解备考焦虑,更有毕业生多年后反馈课程的持续影响,充分彰显了幸福教育的实践价值。
在互动研讨环节,教师围绕 “如何平衡‘幸福学问’与课程知识的教学比重”“青年教师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如何找准定位”“‘幸福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沙龙中的所思所悟运用到实际教学与课程建设中,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创新的思路,投身于人才培养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为培养更多具有 “幸福感知力” 与 “教育创造力” 的小学教师贡献力量。
曾晓洁对精彩分享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强调国家级一流课程的 “炼成”,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更需要对教育本质、对学生成长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希望全体教师以此次沙龙为契机,在课程设计中注重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体验,在团队协作中凝聚建设合力,共同推动学院课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以 “幸福学问” 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也成就教师自身的教育幸福。同时明确两大核心任务:一是硕士招生和建设发展规划;二是科学教育课程建设。
唐文杰在总结中强调,课程建设不能单打独斗,需抱团发力。他希望以此次沙龙为契机,各系需以“团队+项目”模式,强化小学教育、科学教育等领域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成果推广,形成全员参与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此次沙龙既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成果展示会,也是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的部署会,为我院课程高质量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下一步,学院将以“幸福学问”课程为标杆,加快优质课程孵化,全力推进硕士点建设与一流课程申报,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撰稿:金宏伟、郑果 一审:唐文杰 二审:曾晓洁 三审:李宣平